6月9日下午,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在杭举行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,围绕“深入实施‘千万工程’,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,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色彩”主题,发布有关情况。浙江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在会上发布“千万工程”实施20年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“千万工程”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。20年来,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以“千万工程”引领全省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,浙江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、乡村环境最美、农民生活最优、城乡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。
五个方面成就
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
强势打出垃圾、污水、厕所“三大革命”和“五水共治”“四边三化”等组合拳,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,生活垃圾基本实现“零增长”“零填埋”,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第一,天蓝、地净、山绿、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显著标志。
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
城市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覆盖延伸,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%提高至2022年的73.4%,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.43缩小到2022年的1.9。
“两山”转化通道加速打开
深化“五美联创”,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、风景线743条、示范乡镇724个、特色精品村2170个、美丽庭院300多万户。美丽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,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,农民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长至2022年的37565元,连续38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。
乡村文明善治充分展现
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,全面构建党建统领的“四治融合”乡村治理体系,持续涵养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2783个历史文化村落和一大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,成功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。
国内国际影响显著提升
中办、国办专门发文推广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3次在浙江召开,“千万工程”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三点深刻感悟
“千万工程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。在总结“千万工程”的伟大成就中有三点深刻感悟:
“千万工程”饱含了总书记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
面对20年前浙江农村“垃圾靠风刮、污水靠蒸发”“室内现代化、室外脏乱差”的状况,总书记以人民至上的初心谋划实施“千万工程”,推动浙江实现从“脏乱差”到“强富美”的华丽转变,充分彰显了爱农为农、重农强农、兴农惠农的深厚情怀。
“千万工程”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探索
“千万工程”以省域为单元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,在20年持之以恒不懈推进中形成了诸多好经验好做法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“三农”领域的实践范例,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。
“千万工程”形成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
浙江以“千万工程”为牵引,加快缩小城乡、区域、收入差距,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的动能、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深化“千万工程”的深刻启示
在回顾“千万工程”20年发展历程中,收获了5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:
一以贯之、守正创新是制胜法宝
浙江历届省委、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、一任接着一任干,推动“千万工程”内涵不断深化、外延不断扩展、成果不断放大,成为了接续奋斗不停歇、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。
人民至上、共建共享是基本立场
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,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,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,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认同感。
系统观念、统筹推进是科学方法
牢固树立系统思维,坚持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大振兴”协同推进,“美丽乡村、人文乡村、善治乡村、共富乡村、数字乡村”统筹谋划,乡村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经营、服务一体实施。
机制创新、要素集成是重要支撑
建立党政主导、各方协同、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,规划先行、标准规范、分类指导的引导机制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、循序渐进的推进机制,推动“千万工程”落实落地。加强要素资源保障,做到“千万工程”的点定到哪里,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、项目资金、指导服务就配套到那里。
党建引领、党政主导是坚实保障
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,坚持党政“一把手”亲自抓、分管领导直接抓、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,为“千万工程”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
下一步,浙江将坚持和深化新时代“千万工程”,加快绘就“千村引领、万村振兴、全域共富、城乡和美”新画卷,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。
五个高标准
浙江省美丽办常务副主任,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郎文荣回顾生态省建设20年的历程,用“五个高”来概括。
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
以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,开启了覆盖全域、联动城乡的生态环境治理大会战。
先后实施四轮“811”生态环保行动,创新推出建设污水零直排区、清新空气示范区等有辨识度的行动载体,打出“五水共治”“三改一拆”“四边三化”等系列组合拳,浙江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2.9%升至97.6%,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;设区城市PM2.5平均浓度从61微克/立方米降到24微克/立方米;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%;首个实现生活垃圾“零增长”、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。
浙江总体环境质量稳居长三角第一、改善幅度全国领先,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,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下降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、动力所在、后劲所在。
高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
始终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治调结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,实施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,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完成铅蓄电池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,在削减30%的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同时,行业规模、产值税收持续翻番增长,2022年万元GDP能耗、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63.8%、91.7%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绿色转型总抓手,开展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,率先建立重点企业碳账户,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,加快核电、风光电、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,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(EOD)建设,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、文旅、商贸、科创等关联产业。
高质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
把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,严格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,率先建立“三线一单”制度,建立3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,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1%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%。
全面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整治,系统推进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,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,85%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,“神话之鸟”中华凤头燕鸥、“鸟中大熊猫”朱鹮这些珍稀濒危物种重现浙江大地。
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,丰富拓展“两山”转化通道,比如遍布全省的美丽乡村、全域旅游,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,都具有典型代表意义。
全省累计创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2个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数量居全国第一,走出了一条在人口稠密、经济发达地区,保护生物多样性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新路子。
高效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
坚持创新发展改革赋能,建立完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推进、党政干部政绩考核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。
高品质推动生态成果共建共享
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,我们大力培育、积极传播生态文化,设立全国首个“生态日”,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、公益巡演、全民生态运动等系列活动,持续推进生态文明进机关、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家庭,广泛推进 “绿色细胞”建设,生态环保越来越成为村规民约、公序良俗,绿色出行、垃圾分类、光盘行动越来越成为公众自觉。
积极推动环保公众参与,敞开监督,曝光问题,回应关切,培养出了一批企业环境“医生”、农村环境监督员、环保协管员、义务巡防员,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间环保社团和志愿者。
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者、维护者、贡献者,绿色环保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。
下一步,浙江将统筹谋划美丽浙江新蓝图、争做美丽中国排头兵,推动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、全国显示度的先行示范成果,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 “浙江方案”。
- 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
- 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
- “两山”转化通道加速打开
- 乡村文明善治充分展现
- 国内国际影响显著提升
- “千万工程”饱含了总书记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
- “千万工程”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探索
- “千万工程”形成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
- 一以贯之、守正创新是制胜法宝
- 人民至上、共建共享是基本立场
- 系统观念、统筹推进是科学方法
- 机制创新、要素集成是重要支撑
- 党建引领、党政主导是坚实保障
-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
- 高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
- 高质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
- 高效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
- 高品质推动生态成果共建共享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