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。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。我国各地非遗资源灿若星辰,广大乡村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。
近年来,全国许多地方深入挖掘传承、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,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,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,全面推动文化、产业、人才共发展,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。
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2022年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名单,确定66个2022年“非遗工坊典型案例”。其中,浙江“新合索面:双手创造丰盛光景”等4个案例入选。
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,开展非遗保护传承,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,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,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、灵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新合索面:双手创造丰盛光景
新合索面工坊位于桐庐县新合乡内,是立足于桐庐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合索面而设置的工坊。2021年新合索面销售规模突破1000吨,销售额1800万元,索面制作户年平均增收3.6万元。
近年来,新合索面非遗工坊制定了加工设施、加工工艺、产品包装、出厂检验、成品贮存等标准,统一原料、包装和销售,提高生产效率。新合索面非遗工坊让新合乡成为索面文化发扬传承的主阵地,索面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,文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板。
中泰竹笛:奏响共富乐章
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的中泰竹笛省级非遗工坊,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泰竹笛的主产地,占据全球竹笛85%的销量,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,区级非遗传承人3名。四面环山的紫荆拥有1.28万亩的笛竹定向培植标准化示范面积,涵盖竹笛相关生产加工企业160余家,年产值3.4亿元。
中泰竹笛非遗工坊通过开展苦竹基地培育、竹笛产销技能培训、竹笛周边产业设计等,推动竹笛全产业链发展,带动当地群众通过笛竹培育种植、竹笛制作、配件制作、竹笛演奏增收致富。
贝雕:传统工艺连接现代生活
近年来,温州市洞头区依托贝雕这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设立温州市“贝雕”非遗工坊,建成“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”新馆,携手各大中高校合作办学,革新贝雕技艺,研发各类贝雕文创产品,引入特色工艺体验参观,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方式,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、市级非遗体验基地优秀示范点等20余个称号。
嵊州竹编:编出共同富裕美好生活
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、工艺繁多、花色丰富见长,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。细者,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,精巧细腻,薄如羽翼;粗者,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,巧插灵编,粗犷豪放,工致质朴。
嵊州工艺竹编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,誉满中外,畅销美国、意大利、德国等80多个国家地区。嵊州竹编非遗工坊通过参与非遗主题民宿、山区乡村竹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,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和销售市场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,非遗传承,要在传人。非遗工坊让年轻人看到了实惠、看到了希望,纷纷选择回到家乡,传统技艺也后继有人。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,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,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,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“非遗”新活力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